•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 客服微信
    客服微信

全国咨询热线

您现在所在位置:宁波慈铭体检 -电话4000002251 > 养生堂 > 文章页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0074号(医疗卫生类006号)提案答复的函

《关于加强“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加强体医融合专业建设,促进体医融合创新人才培养

当前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国家正在加快推动建立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教育部高度重视“体医融合”相关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等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举措。

一是加强体医融合相关专业建设。目前,本科专业目录中未设置体医融合专业。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明确提出,对未列入专业目录的新专业,需经高校申报、高校主管部门召开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会议审议、教育部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委员会评审通过后,由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教育部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主动适应行业部门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程序申请增设新专业。为推动运动健康产业发展,国家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置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等体医融合相关本科专业,相关专业布点数达1128个。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医学院发挥学科优势,推动体育学与医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深度交叉和融合发展,建设运动与公共健康等相关专业,探索“运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相关高校在运动康复等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作用,多措并举加快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

二是加强体医融合相关学科建设。注重面向知识创新的学术型人才培养,在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专门设有运动医学二级学科;同时注重面向行业产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类别下专门设置了运动医学专业领域,加大力度培养“体医融合”领域急需的高层次专业化人才。目前,全国已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6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7个,专业学位博士点5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21个。同时,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根据自身学科特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相关学科自主设置工作,目前已有北京体育大学、广州体育学院等高校自主设置了运动康复学、运动康复与健康等“体医融合”密切相关的18个二级学科点。

三是加强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将“体医融合”理念融入医学人才培养中,加大学生运动伤害防护、运动康复、运动处方等运动与健康相关知识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公共健康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双学士学位政策培养复合型人才,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攻读体育学类专业双学士学位,为医学生毕业后结合体育手段与方法开展临床诊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医养结合,推动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

为满足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有效解决医养结合痛点堵点问题,民政部将紧紧围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按照“养为基础、医是保障”的工作思路做好相关工作。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持续推进医养结合不断深化。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编制实施《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标准(2019年版)》,为养老护理员培养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规范养老护理职业行为提供了基本依据,并将“老年人卫生防护知识”作为基础知识,要求所有等级养老护理员掌握;印发《关于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20〕73号),为推动医养康养工作发展打牢人才队伍基础。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将养老护理员培训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支持范围。截至2021年底,全国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约7.8万对,同时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或备案和养老机构备案机构约6100家。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持续推进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在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中,将基础照护、康复服务等医养内容,作为一线养老护理员技能培训主要内容,增加培训学时,尽快提升养老护理员医养服务能力。加强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在乡镇(街道)层面推进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在社区层面优化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提高其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的医养结合服务。大力推广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签约合作、毗邻建设等相对成熟的合作模式,积极探索“互联网医院+养老院”等创新做法,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的资源衔接共享。

三、加强部门间协同联动,完善体医养融合政策措施

为了不断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国家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提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四大体系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从目前的制度安排来看,主要通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解决疾病预防等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三十条规定,应当由公共卫生负担的医疗费用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因此各种预防、保健等非疾病治疗项目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当前,各部门间不断加强协同联动,大力完善体医养融合政策。

一是探索构建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新模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在国家战略高度全面推进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3月两办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深化体卫融合,推动全民健身、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倡导“运动是良医”理念等。近期体育总局正会同有关部门拟研究起草《运动促进健康行动计划》《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加大对运动促进健康工作的政策支持,加强体卫融合领域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科研创新能力,积极探索“社区健康师”专业人才培养建设,旨在建立起一支扎根基层、结构合理、同时具有体育和医学双重背景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

二是高度重视康复医疗的保障工作水平。国家层面采取排除法规定了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费用和支付部分费用的医疗服务项目范围,未将康复治疗相关医疗服务项目排除在外。2010和2016年,先后以准入的方式明确将29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在此基础上,各地普遍采取积极措施,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康复项目纳入本地医保支付范围,较好地满足了参保群众的医疗康复需求。国家医疗保障局将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加强医疗服务项目医保支付管理,努力提升治疗性康复医疗的保障水平。

三是逐步健全完善医养融合政策制度。《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卫老龄发〔2019〕60号),《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指南(试行)的通知》(国卫办老龄发〔2019〕24号)、《关于印发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国卫办老龄发〔2020〕15号)、《关于印发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合作服务指南(试行)的通知》(国卫办老龄发〔2020〕23号)、《关于开展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的通知》(国卫老龄函〔2022〕53号)等文件相继印发出台,我国医养结合的政策体系正在不断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为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要求,民政部将与卫生健康部门建立医养结合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共同推进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措施,破解堵点难点问题。

四、推进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支持体医养融合实践落地

一是推进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体育运动有着低成本、高成效的天然优势。体育总局大力支持体医融合政策落地,充分发挥国务院全民健身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政策支持,努力推动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试点建设。社区运动健康中心是以社区为核心,以15分钟生活圈范围内的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全人群、全周期、智慧化”服务为特色,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科学健身和健康管理需求,由运动健康师等专业人员为社区各类人群提供体质监测、运动前评估、运动干预指导、伤病防治、体育科普和科学健身指导等功能服务的一体化平台。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主动健康意识,发挥体育运动推动健康关口前移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构建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推动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体育总局将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典型,逐步建成运动促进健康新体系。

二是多举措推动体医养融合实践落地。民政部联合公安部等7部门开展了为期4年的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将医养结合纳入重点内容,制定了《养老院服务质量大检查指南》,梳理了115项与养老院服务质量密切相关的最基本指标,引导养老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制定国家标准《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将医疗与护理服务纳入养老机构基本服务范围。推动发布国家标准《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将提供医疗、护理、康复等服务水平纳入养老机构等级评定范围,引导养老机构主动积极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十三五”期间,将医养结合工作纳入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推进老年人在居家和社区养老中获得方便、快捷、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